好人风采 | 张夏 “巾帼” 胡长喜——深耕乡土文化,用千余场志愿演出让文化 “活” 起来

在长清区张夏街道,有一位年届古稀,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的“乡村文艺传播者”。年轻时,她便积极参加文艺活动,但由于生活忙碌以及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,只能将这份热爱深藏心底;退休后,凭借着对文艺领域矢志不渝的热忱,她自发组建成立张夏夕阳红艺术团。多年来,带领队员们义务演出,以精彩的表演、饱满的精气神传递着正能量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乡土文化巾帼传播者”,她就是胡长喜。近日,2025第一期“济南好人榜”正式发布,其中,张夏街道胡长喜当选“助人为乐”好人。

从夕阳红艺术团成立至今,胡长喜便带领着成员们走街串巷、四处巡演,23年来,共计义务演出千余次。可想而知,二十余年的坚持绝非易事,但胡长喜却笑道:“这有什么难的,这就是我们的生活。”她以身体力行热衷于公益事业,持续传播乡土文化、丰富群众生活,是对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生动的诠释。

最美不过“夕阳红”

2002年,退休后的胡长喜有机会将更多空闲时间用在了练习演唱、跳舞上。仅有小学文化的她,识字不多,为了自学舞蹈、演唱,光是买回家的磁带、光盘堆起来就有一人多高。她每天对着电视逐帧临摹,为记一段歌词把磁带听到卡壳。也正是从这时开始,她结交了很多同她一样,热爱文艺事业的中老年朋友,她琢磨着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,何不把这份快乐传递给更多人呢,于是便张罗起来,热情地邀请大家参与:“咱们年纪大了,也不能光在家闲着,一起给乡亲们唱唱歌、跳跳舞,还能锻炼锻炼身体,多有意思!”在她的努力下,艺术团就此成立,团里成员年龄跨度不小,最小55岁,最大73岁,平均年龄65岁,是名副其实的张夏“夕阳红”艺术团。

作为艺术团团长,胡长喜既没有专业艺术背景,也未曾接受过系统文艺培训,她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于是自费报名参加了外地的舞蹈培训课,每天早早起床去上课,晚上还自己加练,就这样坚持了近一年,历经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与练习,练就了并不比专业团队逊色的“一招一式”。

演出没有音响,观众听不清声音,胡长喜没有丝毫犹豫,拿出5000元积蓄买了两个大音响;没有合适的服装和道具,表演效果会大打折扣,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服装和道具,她跑遍了周边的市场,一家一家店铺对比价格和质量。这些年,胡长喜用退休金默默补贴艺术团,承担服装、道具、车费等日常开支,却从未计较个人得失。她就像“团魂”一样,将大家拧成一股绳、聚成一条心,现在大家有钱的出钱,有力的出力,而夕阳红艺术团也从当初的寥寥几人发展到如今的二十几人,演出形式从黄梅戏到歌舞、走秀,从小品到合唱丰富多样,每每都能献上精彩绝妙的节目,惹得台下观众连连拍手叫好。

将“文艺之火”汇聚成燎原之势

“每天晚上6点,我们几个人准时出门,一直练到8点半回家。”张夏大集的灯光下,时常辉映着夕阳红艺术团排练节目的身影,在胡长喜日复一日的带动下,艺术团一年学成舞蹈近十支,歌曲更不在话下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胡长喜越来越能意识到,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、传播本土文化意义重大,后来,她不仅带着团队成员唱歌、跳舞,还每天蹲守在张夏大集当"义务教头"——怕别人害羞,她就自己先扭起秧歌做示范;发现有人跟不上节奏,她就一对一抠动作到月上柳梢。周边村文艺爱好者也纷纷慕名而来,胡长喜不吝赐教、免费教授。渐渐地,各村文化广场前也出现了一支支载歌载舞的文化队伍,经她指导的文艺队伍已超20支,就这样,“胡老师”的名号越叫越响,辖区文化氛围越跳越浓。“现在除了逢年过节在张夏演出,还有不少人联系我们去别的村子演出,大家的表演热情都很高涨,几乎随叫随到。”胡老师自豪地说道。

为了弘扬社会正能量、宣传党的好政策,胡长喜还结合乡土人情,参与创编戏剧小品《活宝》《小两口》,舞蹈《全民健身》《九月九》等。这些作品贴合实际,饱含乡村生活气息,映射出乡里乡亲饱满的精神面貌,吹响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嘹亮号角,一经展演,深受观众的喜爱,也让传播乡土文化的星星之火有了燎原之势。

23年如一日做“乡村艺人”

用胡长喜自己的话说:“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,没什么文化,思想也比较简单,咱啥也不图,就想把热爱的事做好,给大家带来欢乐我就更快乐!”每到春节、三八妇女节、重阳节、国庆节等节日,她就召集队员们到几个村子开展文艺演出,村内演出条件有限,表演一般都选择在露天广场上,冬日寒冷,冻得手脚冰凉也要穿上演出服,力求呈现最好的演出效果;夏日酷暑,一场表演下来,衣服从里到外都湿透了,身上被蚊虫成片叮咬也是常有的事,即便如此,大家也一起坚持两个小时,从无一人抱怨。

一提到胡老师的人品性格,艺术团的队员们没人不称赞:有主意、有责任心、有韧劲、性格好、不计较得失。76岁的贾秀云说道:“人未到,笑先闻。”正如《红楼梦》中对王熙凤“未语先笑”的描述一样,胡长喜爽朗的音容笑貌瞬间就有了画面感。夕阳红艺术团每年至少在张夏敬老院义务演出两次,每次去时,她都像走亲戚一样,提前自费备好新鲜松软的蛋糕,买些毛巾、香皂等生活用品,还未踏进敬老院大门,胡老师的笑声就传了进来,这时便会有听觉较灵敏的老人念叨:“准是长喜来了。”这里的老人都认识她,每次来都要聊好一阵子。

“趁现在还能跳得动,就想让大家热闹热闹,等我跳不动了就再培养几个年轻人,把我们的热爱和传统继续传承下去。”这些年来,胡长喜带着夕阳红艺术团坚持义务演出了千余场,受益群众超5万人次。她用文艺的方式撬动乡风文明,更以一颗乐于助人、热心公益的济世之心坚持照亮乡村文化振兴的光明前程。

这一坚持,便从知命之年到了古稀之岁;这一坚持,就是二十多个春秋。胡长喜是自我价值的践行者,更是张夏“乡土巾帼文化名片”的传承者、发扬人,23年如一日的文化躬耕之路值得我们看见、称赞、学习、践行。